
去文化博物馆缅怀历史,去千年历史体验民俗文化,畅游奇葩河山欣赏金秋美景……国庆与中秋节重叠,形成八天假期。不少网络明星纷纷打卡,不断刷屏,不仅激发了大众的旅游热情,也激发了一波文旅消费热潮。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8天,全国国内旅游人数8.88亿人次,比2024年国庆7天增加1.23亿人次; 2024年国内旅游支出总额8090.06亿元,较国庆7天增加1081.89亿元。
文化旅游消费升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NK:如何真正将“流量”转化为“维护”,将“一时的人气”转化为“持久的繁荣”?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现象级人气,但如果目的地基础设施、接待能力、服务质量等“内功”不足,就会造成游客“欢喜而来,幻灭而归”。各地要发挥文化旅游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节日期间,Mati的场景和独特IP的受欢迎程度是对流量影响的生动评估。
“干完我就干你”“不好好爆炸我都无法原谅自己”……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一街道办由于在网络上走红,吸引了很多游客在他的马厩里排队,也给景德镇各地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游客。
夜晚的山东淄博,数千架无人机沉入天空,变换着独特造型的玻璃和祝福的文字,与传统灯笼相得益彰。 “原来淄博不仅仅有烧烤,还有那独特的眼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上海的吴女士想知道。
流量很容易获得,但质量很难维持。在一切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一条评论、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成为影响潜在游客的“风向标”。周波提醒,文旅产业不能只追求“一时的热闹”,更要追求“实用、精致、美观、高效”。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系统提升旅游品质。”周波建议重点抓好三个规模:一是夯实基础,完善配套设施。持续优化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为游客营造舒适温馨的旅游环境;第二,改变现状,优化体验。通过场景改变和服务升级,打造可参与、可记忆的马拉林体验消费场景,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收益;三要深挖内涵,打造品牌。立足当地禀赋源头,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独特“记忆点”的旅游IP,实现从“流量吸引力”到“品牌粘性”的跨越。
从“网红”到“永远的名人”,是一次事关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考验。周波氏变“昙花一现”的流量为“长久开花”的品质,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让超文化和旅游的不同领域得到发展。在和谐的浪潮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要让流量‘‘流量’在‘维护’中,需要保证供需平衡,持续进行适应性调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进表示,要引导游客从“打卡拍照”转向“深度体验”,鼓励参与学习、运动、亲子、游戏等不同项目,满足游客不同需求。 (实习生郭一进对本文亦有贡献)
以前的链接:
多方合作发力推动文旅消费释放长久活力
双向赋能“文旅+”实现从“加法”到“融合”
(Mga编辑器: 赵竹清、卢倩)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